为满足数据手套使用舒适性与轻量化需求,将市售数据手套中的Flex Sensor替换为自制的纱线传感器,制备全纺织结构数据手套,并验证纱线传感器用于手部动作监测的可行性。基于传统传感阵列部署和人手部关节运动特征,探究在数据手套的不同点位增设纱线传感器,提高其对易混淆手势的区分度。结果表明:采用纱线传感器替代Flex Sensor用于手部活动监测具有可行性;在腕部与食指、中指掌指关节(MCP关节)处额外部署纱线传感器,能够显著提高数据手套的字母手势识别准确性。
概述了碳纳米管(CNT)增强纤维增强聚合物(FRP)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基体/溶液共混、纤维表面生长/接枝及CNT宏观聚集体插层。探讨了CNT增强FRP复合材料的层间力学性能提升效果及电磁波吸收特性,总结了CNT的增强机制,指出了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CNT的分散均匀性、界面结合强度以及成本控制问题。研究旨在为优化CNT增强FRP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提供参考。
为探究后脱脂工艺全棉水刺非织造布生产过程中影响碳足迹和水足迹的主要因素,基于碳足迹和水足迹理论,对后脱脂工艺全棉水刺非织造布生产阶段的碳足迹和水足迹进行核算与分析,并与前脱脂工艺全棉水刺非织造布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从皮棉喂入到产品包装入库的系统边界内,1 t后脱脂工艺全棉水刺非织造布的总碳足迹为3 193.70 kg(CO_2e),其中电力和蒸汽是最主要的碳排放源;1 t后脱脂工艺全棉水刺非织造布的直接水稀缺足迹和直接水富营养化足迹分别为2.87 m~3(H_2Oe)和0.33 kg(PO■e),通过构建中水回用系统,可将实际直接水稀缺足迹降至1.15 m~3(H_2Oe);氨氮是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物;相同系统边界内,同一声明单位的后脱脂工艺全棉水刺非织造布生产阶段的碳足迹低于前脱脂工艺全棉水刺非织造布,但其直接水稀缺足迹和直接水富营养化足迹相对较高,表明采用后脱脂工艺生产全棉水刺非织造布可以降低碳足迹,但需优化其废水处理技术,提高中水回用率。
采用国产大丝束碳纤维HFC20(50K)和阻燃环氧树脂膜制备碳纤维复合材料,测试其力学性能,并与东丽公司的PANEX35(50K)及T300(6K)碳纤维复合材料进行对比,初步探讨将国产大丝束碳纤维应用于轨道车辆部件的可行性。通过结构设计、仿真分析与部件疲劳试验,验证国产大丝束碳纤维HFC20(50K)在轨道车辆车体上边梁部件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结果显示,采用HFC20(50K)制备的上边梁部件,其承载能力和耐久性均满足部件使用需求。研究可为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轨道车辆部件领域的工程化应用,提供技术方案与研究方法的参考。
为建立适用于市面上常见絮片抗拉强度的测试方法,基于对国内现行相关标准的分析,从试样宽度、隔距长度、拉伸速度和试验次数等方面对不同絮片材料及制品进行抗拉强度测试与试验验证,确定了2种试样宽度的絮片抗拉强度测试方法。验证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测试方法适用范围广、可操作性强、重现性好,能够为絮片及其制品的采购验收和质量考核等提供可靠保障。
对国产酚醛纤维的结构和性能进行测试与表征,探讨国产酚醛纤维非织造材料在隔热材料领域的应用潜力。采用针刺工艺制备国产酚醛纤维针刺毡,并对其力学性能、热稳定性能、热防护性能及防火隔热性能等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国产酚醛纤维表面光滑,无沟槽裂纹,回潮率低,比电阻较大,摩擦因数较小,具有优良的阻燃耐热性能;国产酚醛纤维针刺毡的强度较低,但热稳定性能和热防护性能良好,其热导率达0.026 71 W/(m·K),热防护性能值(TPP值)为1 545.6 kW·s/m~2,在600℃火焰下灼烧60 s后,国产酚醛纤维针刺毡的冷面温度为128.6℃,具有优异的防火隔热性能。
三维中空织物增强复合材料具有轻量化及力学性能优异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工、交通运输等领域。为探究三维中空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的压缩特性,从间隔丝高度、间隔丝角度及树脂质量分数出发,对复合材料进行工艺设计,测试并分析复合材料的压缩性能,明确其损伤失效模式。研究结果显示:三维中空复合材料随着间隔丝高度的增加,压缩强度明显下降;随着间隔丝角度的增加,压缩强度明显提高;适当增加树脂质量分数有利于提高间隔丝的抗压性能,但过量增加树脂质量分数会导致间隔丝角度减小,压缩强度明显下降。三维中空织物增强复合材料的压缩失效模式主要为间隔丝产生局部屈曲并断裂,基体发生断裂脱黏。
三维编织技术是将纤维/纱线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精确定位和分布,编织出一体成形的整体空间网状结构的一种加工方法。介绍三维编织技术的概念,然后重点概述行列式三维编织、旋转式(角轮式)三维编织和六角式三维编织的技术原理及相关设备,最后展望三维编织技术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织物手感是消费者判断纺织面料品质的重要依据,其对纺织品的设计与开发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系统梳理织物手感客观评价方法的研究历程,阐述织物手感主客观评价方法,介绍当前织物手感客观评价方法在卫生护理用非织造材料领域的应用,指出未来织物手感评价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可为织物手感评价方法在非织造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正>在市场需求演化的推动下,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春夏)博览会(以下简称Intertextile上海春夏家纺展)于2025年3月13日圆满落幕(图1)。展会吸引了超过370家参展商的积极参与,以及来自85个国家和地区的逾25 000名买家,总观众人数较2024年同期增长8%;国际买家数量更是比2024年春夏展增加了1倍。随着消费者偏好的不断演变,买家对兼具时尚、舒适与可持续性的家居产品需求日益增长,有关趋势在5.2号馆内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丰富的参展商阵容以及围绕环保创新与智能睡眠主题开展的同期活动,进一步巩固了展会作为行业前沿商贸平台的重要地位。